西湖龙井资讯平台 10月17日讯:在红安县城,坐公交车沿红色旅游公路向北不到15分钟就到了红安县火连畈茶场,这个只有三个行政村,版图面积13.7平方公里,人口3308人(非农1057人)的小场,却拥有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进规企业2家,即将入规的企业1家;崛起了占地面积180亩的新农村示范点,目前入住农户300户、建职工廉租房192套。产业化建设、生态旅游业在这里风生水起,新社区在全县闻名。出于好奇,记者16日来到了火连畈茶场。
近年来,火连畈茶场以茶叶产业为支柱产业,积极建建设“四区”,即: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农副产品的工贸区、生态环境的旅游区、宜居宜业的新社区。
茶叶产业硬支撑
16日,记者来到红安县火连畈3000亩茶叶基地,一台茶叶采摘机正在狂欢地采摘,不一会儿,就采摘了满满的一袋。
“这一袋足有35公斤,今天上午共采摘1000公斤,另外还有三个小队在山那边采摘,估计一天要采8000公斤。”火连畈村二组村民高泽忠与同伴一边采摘,一边告诉记者。
“这就是我们裕德有限公司生产茶叶正在生产的乌龙茶,经过加工后出口到美国、日本、英国、东南亚等国家及港澳地区,2012年销售收入2300万元,创汇150万元美元。”场长黄本华介绍。
“我们是一年三季采,一年四季产!”湖北裕德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维平的话引起了记者的不解。其他茶场一年只产春茶或秋茶,可是他们茶场到现在还在生产茶叶。
在场长黄本华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湖北裕德有限公司车间,只见车间到处是新鲜的茶叶,几名工人正在翻晒。
原来,湖北裕德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绿色环保型、科技型、创汇型、产业化为一体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公司研制开发生产的绿碎茶及其产品,2012年生产绿碎茶及其他茶产量达到200吨。绿碎茶初制生产线有5条,名优茶生产线3条,是黄冈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正在生产乌龙茶。
“为什么是一年三季采,一年四季产呢?”在记者的追问下,公司副经理王传新说,他们一年春夏秋三季都要采茶,而茶场却要一年四季不停地生产,加工,销售出去。他们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每年夏秋二季,当地百姓不再采茶叶,公司就进行采摘,与农户分成。
“这样一来可以帮助农户进行管理,二来可以将农户不要的茶叶采摘下来进行深加工!”场党委书记黄瑞林介绍。
场党委书记黄瑞林帮公司算了一笔帐,每亩茶地秋季可采茶1000公斤,生产干茶250公斤,每公斤销售约10美元,那么一亩茶地产值可达10000元,一年三季,就是30000元。现在茶场,平均每农户都拥有1亩以上的茶叶基地,加上农户在公司打工,每年工资就在10000元以上。
农业龙头抬起来
火连畈茶场以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作物以种植水稻、花生、油菜、小麦、玉米、棉花、红苕、蔬菜为主,已形成以地膜花生+晚杂、地膜花生+甜玉米为主的特色农业模式,已建成千亩农业示范园。
在该场千亩农业示范园基地,十多台旋耕机正在一边耕地,一边播种。
“目前,我们茶场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0%。我场正在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农业新品种种植推广项目,推进三千亩的土地流转。”场长黄本华不时介绍。
茶叶产业是该场的支柱产业,全场有茶园3000亩,2010年引进湖北裕德茶叶有限公司后,采取以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种植模式和以对外出口贸易为主的销售模式, 2012年湖北裕德有限公司获得由湖北省进出口检验检疫局颁发的出口茶叶基地证书,同年3月获得黄冈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3年通过国际IMO有机认证,火连畈茶叶远销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
湖北闽湖畜牧有限公司是2003年成立的良种瘦肉型生猪生产的大型集约化、规模化民营企业,共有能繁母猪2000多头,年出栏生猪50000多头,是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湖北省标准化养殖示范场,是红安县的国家活体猪储备基地场,是华中农业大学教学实习基地和科研基地。
近年来,火连畈茶场以循环经济示范区为目标,引进茶叶加工、畜牧养殖、饲料生产等龙头企业,以发展“农字号”的产业链条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坐落于火连畈茶场的湖北红宝饲料有限公司,是该县第一家现代化饲料生产企业,引进国内先进的颗粒饲料生产线,可生产全系列猪饲料产品,拥有年产量20万吨饲料生产能力。
场党委书记黄瑞林介绍了他们场循环经济的两大特色:发展“猪--沼--茶”生物种植模式,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一条龙,实现循环经济市场化。如:花生到花生加工厂,茶叶生产基地到茶叶出口基地等。产业链条的延伸,有利的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也为农民创造了经济效益,推进了火连畈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
幸福新村住起来
在火连畈茶场新社区,记者了解到,这个新社区既是一个拆旧点,也是一个还建点,更是一个新农村示范点。新社区规划占地面积180亩,容纳农户300户、职工廉租房192套。
场党委、政府遵循“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乡镇主抓”原则,深入宣传发动,讲解县委、县政府制定的“三个一万”奖补政策,让农民积极参与,自愿建设。
他们紧扣“大拆促大改、大改促大建、大建促大变”这个目标。新社区所在地,原叫火连畈塆,居住农户107户,加上5个机关单位废弃房屋,共占地约80亩。
自去年5月开工建设以来,共搬迁农户92户,拆除平房354间,楼房159间,挖运土石方15万余方。目前已申请入住新社区的农户有207户,其中火连畈水库移民家庭50户。
为职工建的廉租房192套已基本竣工,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跟进,道路已硬化4.3公里,安装排污管网2850米,高标准建设占地800平方米的生态污水净化池,门前驳岸580立方米,高标准建设景观塘一口,景观带17000平方米已绿化,建景观亭3个,铺设人行道8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6盏。
“穿衣无补丁,吃饭米要精,走路不粘土,住房变楼层。”现年64岁的火连畈村一组村民汪立厚满脸幸福地告诉记者。
汪立厚告诉记者,他从前住的土坯房,全家10几口人挤在一起,现在建起了180多个平方的二层小洋房。
“我们现在的生活不比城里差,原来这里是猪圈,牛栏,是场党委政府帮我们拆旧房,建新家,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日子。”汪立厚28岁的儿子开着农用车送完沙石料后,刚回到家里,就凑近记者说过不停。
火连畈地处红安中部,历史悠久。相传清咸丰六年久旱不雨,满畈稻禾干枯。一日,一个赶路人过此地,休息时打火吸烟,不慎火星燎起大火,熊熊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满畈稻禾化为灰烬,远处山中白雾绕绕,一道士闻见此状,大声惊呼:此地红火连畈,山中仙气聚集,他日此地必然红火。从此,火连畈之名便由此而来。
火连畈茶场始建于1958年,属当年县农业局管辖的正股级单位叫“火连畈茶麻场”。1981年10月升格为与人民公社相同级别且机构人员设置相同的国营茶场——“红安县国营火连畈茶场”。2004年更名为“红安县火连畈茶场”,至今与乡镇配置相同。
火连畈茶场地处红坪红色旅游带中部,交通便利,距离县城12公里,山水资源优美,现下辖三个行政村,版图面积13.7平方公里,人口3308人(非农1057人)。现有省级龙头企业一家(湖北闽湖畜牧有限公司)市级龙头企业两家(湖北裕德茶叶有限公司和湖北红宝饲料有限公司),进规企业两家(红宝饲料 湖北裕德茶叶),即将入规的企业一家(湖北王红元钢构有限公司 )。
该场以茶叶产业为支柱产业,建立“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农副产品的工贸区,生态环境的旅游区,宜居宜业的新社区”,2012年销售产值16049万元,实现年税利1878万元。目前,火连畈茶场正处于产业化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大踏步向前进的黄金时期。